LoRa数据帧结构是LoRa通信协议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设计旨在实现远距离、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。以下是LoRa数据帧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详细解析:
一、前导码(Preamble)
作用:
同步信号:帮助接收端检测帧的起始位置,并进行时间与频率同步。
信号检测与唤醒:通过检测前导码判断信道是否空闲,并唤醒低功耗设备。
抗干扰:基于Chirp扩频技术,增强信号在多径干扰和噪声环境中的鲁棒性。
格式:
可变长度:典型值为8个符号(Chirp),但可配置范围为4~65535个符号,以适应不同信道条件。
结构:由重复的上行Chirp信号(Up-Chirp)组成,用于接收端快速捕获信号。
二、同步字(Sync Word)与帧起始分隔符(SFD)
作用:
网络区分:Sync Word用于标识不同LoRa网络,避免跨网络数据干扰。
精确同步:SFD标记有效载荷的开始,确保接收端准确解析后续数据。
格式:
Sync Word:通常为2个符号的标准下行Chirp(Down-Chirp),例如默认值0x12或扩展为2字节0x1424.
SFD:由2.25个符号的标准下行Chirp组成,作为帧头的明确分界。
三、头部(Header)
作用:
参数配置:包含有效载荷长度、扩频因子(SF)、编码率(CR)、CRC启用状态等关键参数。
模式选择:支持显性(Explicit)和隐性(Implicit)两种模式,适应不同场景需求。
格式:
显性模式:包含以下字段:
有效载荷长度(8比特):指示后续数据的字节数。
编码率(CR,3比特):如4/5、4/6等,决定前向纠错能力。
CRC启用标志(1比特):控制是否附加CRC校验码。
隐性模式:省略头部字段,适用于固定长度或低开销场景。
四、有效载荷(Payload)
作用:
数据承载:传输实际应用数据,如传感器读数或控制指令。
编码方式:基于Chirp扩频调制,每个符号(Symbol)对应多个比特,具体由扩频因子(SF)决定。
格式:
长度可变:由头部中的“有效载荷长度”字段定义,最大255字节。
数据编码:采用汉明编码(Hamming Code)和交织技术,增强抗干扰能力。
五、循环冗余校验(CRC)
作用:
错误检测:校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,防止因干扰导致的误码。
生成机制:
多项式除法:发送端将数据帧视为多项式,通过预定义的生成多项式(如CRC-16)计算余数,附加到帧尾。
校验流程:接收端重新计算CRC并与接收值比对,若不一致则请求重传。
六、其他关键参数
扩频因子(SF):
范围通常为7~12.SF值越大,传输距离越远,但速率越低。
编码率(CR):
如4/5表示每4个数据比特附加1个纠错比特,影响纠错能力与传输效率。
带宽(BW):
典型值为125 kHz~500 kHz,带宽越宽,抗多径衰落能力越强。
LoRa数据帧通过前导码同步、同步字/SFD分界、头部参数配置、有效载荷编码和CRC校验的组合,实现了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传输。其灵活的结构(如显性/隐性模式)和可调参数(SF、CR等)使其广泛适用于物联网、智慧城市等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