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空基础设施“四张网”是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框架体系,由设施网、空联网、航路网、服务网构成。该体系源于深圳的创新实践(如《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(2024-2026年)》),并被全国多地采纳为低空基建标准框架。四张网通过物理设施、信息感知、空域管理和数字化服务的协同,构建了低空飞行的全链条支撑体系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一、四张网的定义与功能
1. 设施网:物理基础设施基石
功能:提供低空飞行所需的硬件支撑,确保飞行器起降、能源补给、检修维护等基础需求。
组成:
基本设施:起降站、接驳设施(乘客/货物转运)、能源站(充/换电)、紧急备降点。
增强设施:停机坪、检修站、保障站(配件存储)、飞行测试场。
技术架构: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部署,兼容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等新型航空器。
意义:为城市空中交通(UAM)、物流配送等场景提供物理载体,是低空商业化落地的先决条件。
2. 空联网:信息感知与通信桥梁
功能: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实时监测、数据传输与环境感知,确保飞行安全。
组成:
通信设施:5G-A通感一体化技术,支持无人机与地面高速通信。
导航设施:北斗系统提供厘米级定位精度。
监视设施:雷达、摄像头构建低空立体监控网,实时预警碰撞风险。
气象设施:实时监测风切变、能见度等气象数据。
技术架构:融合物联网(IoT)与边缘计算,实现低延迟数据处理。
意义:解决低空“看不见、管不住”难题,为航路规划提供动态数据支持。
3. 航路网:空域管理与智能导航核心
功能: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空域资源分配,规划高效安全航路。
组成:
数字空域图:三维动态地图标注禁飞区、航线。
数字孪生系统:模拟飞行环境,预演交通调度。
规则库与知识库:存储空域规则、飞行协议,支持AI决策。
城市CIM平台(城市信息模型):整合建筑、管网等地理信息。
技术架构:依赖大数据分析、AI算法处理异构飞行器(无人机、eVTOL)的高密度协同。
意义:破解低空“高复杂性、高频次”飞行挑战,提升空域利用率30%以上。
4. 服务网:综合监管与一站式服务平台
功能:整合监管、审批、服务功能,实现低空飞行全流程管理。
组成:
低空监控系统:连通军民航监管平台,实时预警异常。
飞行服务系统:提供计划申报、空域申请、航线审批等线上服务。
飞行管控系统:动态协调多飞行器避让,支持紧急接管。
技术架构:应用区块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,AI优化调度效率。
意义:推动监管从“分散审批”转向“一站式服务”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
二、四张网的协同逻辑
1.数据流闭环:
设施网向空联网反馈地面设施状态 → 空联网将环境数据输入航路网 → 航路网生成优化路径 → 服务网执行监管与调度。
2.功能互补:
空联网的实时通信支撑航路网动态调优;服务网依赖航路网的空域通道保障服务交付。
3.技术融合:
5G-A通感一体(空联网)赋能数字孪生(航路网);AI算法(航路网)提升服务网调度精度。
三、建设现状与挑战
1.政策驱动:
2024年“低空经济”写入国家工作报告,20余省市出台专项政策。
2.实践案例:
深圳规划500+起降点(设施网),部署全国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(服务网)。
广东试点5G-A通感基站(空联网),实现珠江口船舶无人机协同监管。
3.挑战:
资金压力:单城市基建投入超百亿元。
标准缺失:四网接口协议尚未统一,跨系统协同效率待提升。
空域矛盾:军民空域协调、城市禁飞区划设需制度突破。
四、未来趋势
- 智能化升级:量子通信、6G技术强化空联网感知能力。
- 商业化场景:航路网支持“空中出租车”预约制航线;服务网对接物流平台实现自动审批。
- 生态融合:四网与智慧城市(如车路协同、电网巡检)深度耦合,拓展至应急救灾、环保监测等领域。
结语:四张网通过“物理承载(设施网)→ 信息感知(空联网)→ 空域调度(航路网)→ 服务落地(服务网)”的闭环,构建了低空经济的数字孪生底座。其本质是将传统基础设施从“二维平面”扩展至“三维立体空间”,为万亿级低空产业提供核心支撑。